到日池塘春草绿,谢公应梦惠连来。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宋·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东南,攻阃作山川。
旅途倦游骥,征戍阻归年。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到日池塘春草绿,谢公应梦惠连来。
(注:“到日池塘春草绿,谢公应梦惠连来”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而是后人根据谢朓的事迹和风格创作的化用句,用以表达谢朓对亲友的思念及文学才华的传承,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作为该诗的一部分进行解析,但需注意其实际出处并非直接源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简介
谢朓(465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文名甚高,与沈约齐名,并称“沈谢”,其诗风清新秀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开创南朝一代山水诗风,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译文
(针对整首诗的大意,因“到日池塘春草绿,谢公应梦惠连来”为化用句,故结合全诗意境翻译)
我站在三山之上远望京城,就像灞陵边眺望长安,河阳处回望洛阳一样,阳光照耀着屋脊,错落有致的高楼都清晰可见,傍晚的云霞散成绮丽的色彩,澄清的江水像洁白的绸缎,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茂盛的原野,我就要离开这里了,心中充满了留恋,想到欢宴即将结束,不禁怅然若失,美好的相聚不知在何时,离别的泪水像冰霰般落下,有谁能理解我望乡的深情,又有谁能不因此改变容颜呢?我望着长安在夕阳下,遥想吴会在云雾之间,这里地处东南极尽之地,山川形势险要,旅途中的我如同疲惫的骏马,征战戍守使我归期无望,关山难以逾越,有谁同情我这迷路的人呢?在异乡漂泊,遇到的都是他乡之人,怀念着朝廷却不得见,何时才能被召见入朝呢?就像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时光,晚年所作的诗赋却感动了江关的人们,当我归来时,池塘边的春草已经绿了,谢公(指谢灵运)或许在梦中也会期待惠连(指谢惠连,谢灵运的族弟,也是文学家)的到来吧。
释义
“到日池塘春草绿,谢公应梦惠连来”这两句化用句,寓意着诗人对故乡和亲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与传承,池塘春草绿,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勃勃生机;谢公梦惠连,则是对文学前辈谢灵运及其族弟谢惠连文学成就的敬仰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赏析
这两句化用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富有深意的典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通过“池塘春草绿”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期待与希望;而“谢公应梦惠连来”则借用了文学史上的典故,表达了对文学前辈的敬仰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谢朓作为山水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邃情感。
创作背景
虽然“到日池塘春草绿,谢公应梦惠连来”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谢朓的某篇具体作品,但结合谢朓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来看,可以推测这样的化用句可能源于他对故乡、亲友以及文学创作的深厚情感,谢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流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在远离故乡和亲友的日子里,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这样的化用句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和文学才华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