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别去词源应万斛,幸分涓滴洗离愁。的解释

4个月前 (03-15)诗词赏析17

诗词原文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别去词源应万斛,幸分涓滴洗离愁。的解释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别去词源应万斛,幸分涓滴洗离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贬谪,仕途坎坷,刘长卿的诗作擅长五言,内容多写贬谪漂泊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风格含蓄深沉,语言凝练自然,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韦应物并称“韦刘”。

译文

望着你乘船远去,烟波浩渺,我挥手告别,泪水沾湿了衣襟,飞鸟不知飞向何方,只留下青山孤独地对着我,长江之上,一叶孤帆渐行渐远,落日余晖中,五湖春色正浓,你才华横溢,辞源如万斛泉水般丰富,但愿你能分给我一点点,用以洗涤我满腔的离愁别绪。

释义

这首诗是刘长卿为送别友人王十一而作,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和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后的无限惆怅,诗中“烟水阔”、“泪沾巾”、“飞鸟没”、“青山空向人”等意象,生动地刻画了离别的凄凉与孤独;“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则展现了友人远行的广阔背景和美好愿景;“别去词源应万斛,幸分涓滴洗离愁”则是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对自己离愁的寄托。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离别之情寓于其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诗人对友人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友人能用其才华来慰藉自己的离愁,这种情感上的寄托和期待,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长卿个人的仕途坎坷和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有关,刘长卿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贬,这使得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与友人王十一的交往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王十一即将南游时,刘长卿深感不舍,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后的无限惆怅。

“别去词源应万斛,幸分涓滴洗离愁。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