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的解释

7个月前 (03-23)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下嵩山

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的解释

唐·张说

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

鸟声幽兮谷应,林影疏兮月来还。

心悠悠兮思绵绵,情缱绻兮意难言。

望故乡兮何极,步踟蹰兮独徘徊。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早年以才学著称,开元年间两度为相,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曾主编《唐六典》,对唐代典章制度多有建树,他的诗文创作颇丰,风格雄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夕阳西下,我缓缓走下嵩山,山路蜿蜒曲折,穿行在树木与岩石之间,山谷中鸟鸣声幽远,回荡不绝,月光透过稀疏的林影,悄然洒落,我的心情悠悠荡荡,思绪绵绵不绝,情感缱绻难以言表,遥望故乡,不知路在何方,脚步踟蹰,独自徘徊在这山间小路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夕阳西下时分,走下嵩山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日云暮”、“路连绵”、“树石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鸟声、林影、月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人以“心悠悠兮思绵绵,情缱绻兮意难言”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日云暮兮下嵩山”一句,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嵩山,踏上归途的心情,接下来的“路连绵兮树石间”等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说在离开嵩山时所作,嵩山作为中国古代的名山之一,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张说在游览嵩山后,对这里的山水景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随着归期的临近,他不得不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在夕阳西下时分,他缓缓走下嵩山,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嵩山的留恋,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他创作了这首《下嵩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说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