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的解释

7个月前 (04-08)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雁书空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的解释

唐·韦庄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灯笼。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的衰落与五代的动荡之中,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和个人流离之感,情感深沉,风格清丽,韦庄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千里之外的寒冷云朵卷携着北风呼啸而来,正午时分,月光洒在窗前,大雁在空中排成字形,仿佛在书写着无尽的思念,庭院中,积雪厚重地压在松树和桂树丛上,走廊下则悬挂着一盏盏灯笼,闪烁着微弱而温暖的光。

释义

此诗描绘了冬日里一幅萧瑟而又略带温情的画面,首句“千里寒云卷朔风”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冬日的严寒与肃杀,次句“当轩月午雁书空”则通过大雁的飞翔与月光的映照,增添了一份静谧与遐想,后两句则转而描写庭院中的景象,雪压枝头,灯笼闪烁,既表现了冬日的寂静,又隐含了家的温馨与希望。

赏析

韦庄此诗以景寓情,通过对冬日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联以“千里寒云”与“朔风”营造出一种广袤而寒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中的“雁书空”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寓意着远方的思念与信息的传递,增添了诗意的深度,颈联与尾联则通过“雪压松桂”与“廊下灯笼”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严酷与人间的温情,形成了鲜明的视觉与情感反差,使全诗在冷峻中不失温情,在孤寂中蕴含希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晚唐的衰落与五代的纷争给他带来了深刻的个人体验,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冬日,诗人面对窗外景象,心中涌起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时所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对人生境遇的沉思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千里寒云卷朔风,当轩月午雁书空。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