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凿故山酾御水,却通新漕入都城。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谁凿故山酾御水,却通新漕入都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或839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十卷,今编有《皮日休集》、《皮子文薮》等。
译文
都说隋朝因大运河而亡国,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这条运河,是谁开凿了这条故山中的御水,让它成为新漕运的通道直达都城呢?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利弊,既指出了大运河对隋朝灭亡的推动作用,又肯定了其对于后世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后两句,直接提出了“谁凿故山酾御水,却通新漕入都城”的疑问,表达了对大运河开凿者(即隋炀帝)复杂而深刻的认识。
赏析
本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精炼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前两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既是对大运河历史作用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隋朝灭亡原因的间接探讨,后两句则通过设问的方式,直接点出了大运河开凿者的功绩与过失,既肯定了其对后世交通的积极影响,又隐含了对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亡国的批评。
创作背景
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大运河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既表达了对隋朝灭亡的深刻认识,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既见证了隋朝的兴衰,也影响了后世千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皮日休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大运河历史地位的肯定,也隐含了对当时统治者能否正确利用民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期望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