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四方群盗苦未平,况闻中原多甲兵。的解释

7个月前 (04-16)诗词赏析17

诗词原文

杂诗

四方群盗苦未平,况闻中原多甲兵。的解释

唐·杜甫

四方群盗苦未平,况闻中原多甲兵。

关辅逶迤腾杀气,河洛动摇扬浊清。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瞠。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硗硗如刀剽。

萧索欹枕对秋雨,破屋疏篱愁杀人。

雨声飕飗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四方的盗贼尚未平定,又听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甲兵不断,关中、洛阳一带,战祸连绵,杀气腾腾,局势动荡不安,清浊难辨,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还放纵享乐,糟蹋粮食,这是连圣人都不能容忍的,东郊的瘦马让我伤心,它的骨骼羸弱,像刀刃一样尖锐,我斜靠在枕头上,对着秋雨,破旧的房屋和稀疏的篱笆让我愁苦不已,雨声急促,催来了早寒,胡雁翅膀湿透,难以高飞,秋天来了,却未曾见过晴天,泥土何时能干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诗中“四方群盗苦未平,况闻中原多甲兵”直接点明了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现状,而后续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四方群盗苦未平,况闻中原多甲兵”两句,直接点明了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现状,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后续诗句则通过描绘关辅地区的杀气腾腾、河洛地区的动荡不安,以及东郊瘦马的悲惨形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乱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诗人还通过“暴殄天物圣所瞠”一句,表达了对那些不顾百姓疾苦、纵情享乐之人的愤怒和谴责,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对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那些不顾百姓疾苦、纵情享乐之人的愤怒和谴责,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四方群盗苦未平,况闻中原多甲兵。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