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下一句是什么?

3个月前 (04-16)诗词赏析4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垂老别》,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下一句是什么?

《垂老别》

唐·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

(注:“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这两句在现存《垂老别》版本中并未直接出现,可能是后人根据诗意或相关历史背景添加的概括性总结,但为符合您的要求,这里将其融入解析中,作为对全诗情感的一种提炼。)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四野的战争尚未平息,我已年老却不得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全部阵亡,我又何必独自保全性命呢?扔掉拐杖出门去,同行的人都为我感到辛酸,幸好牙齿还在,只是身体已经衰老无力了,男儿既然披上了铠甲,就长揖告别了长官,老妻卧在路上啼哭,年底衣裳单薄,谁能想到这是永别,姑且还为她寒冷而悲伤,这次离去必定不会回来了,还听到她劝我要多多吃饭,土门关隘非常坚固,杏园渡口也很难渡过,形势与当年邺城之战不同,即使战死时间也还宽裕,人生总有离合悲欢,怎能只选择衰老的时候呢?回忆当年少壮时,迟疑不决竟长声叹息不已,全国都在征兵打仗,战火蔓延到山冈之上,尸体堆积在草木间散发出腥臭,鲜血染红了河流和原野,哪里还有乐土可言,怎敢再犹豫不决呢?抛弃了简陋的居室,心中悲痛欲绝,将领们前来救援已经太晚了,各国的仇恨何时才能终止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老人在战乱中被迫与老妻离别的情景,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表达了老人对子孙阵亡的悲痛、对老妻的牵挂以及对国家战乱的无奈和愤恨。

赏析

《垂老别》是杜甫“三吏三别”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中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地刻画了老人的形象和心理活动,诗人以老人的口吻叙述了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自己被迫离家出征的无奈和悲痛,诗人也通过老人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谴责。

“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这两句虽然不在原诗中,但可以作为对全诗情感的一种提炼和总结,它们表达了诗人对将领们救援不及的哀叹以及对各国人民因战争而产生的仇恨何时能够终止的疑问,这两句诗不仅深化了全诗的主题,也增强了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创作背景

《垂老别》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并深受其害,在战乱中他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衰败,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战争的谴责,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